欢迎进入中国计量大学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院网站!

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院
网站首页
研究院概况
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祝凌燕教授应邀做学术报告
2022年10月01日 13:03 返回列表

2022年9月29日,应中国计量大学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郭良宏研究员邀请,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祝凌燕教授以线上会议方式作了题为“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机制和人体多途径暴露”的学术报告。会议由郭良宏研究员主持,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院全体师生在方正楼313会议室参加了此次报告。

全氟化合物(PFASs)因其疏水疏油性、高表面活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生产应用。PFASs在具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具有高生物蓄积性、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增加人体患癌风险等危害。祝凌燕教授工作侧重于开展污染生态化学、人体暴露及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其团队通过对太湖等水体中进行PFASs监测,发现我国水体环境中PFASs的浓度呈升高趋势,地表水中PFASs污染具有普遍性。因此,针对PFASs如何在生物体与人体中发生富集以及PFASs的化学结构特征对其富集、代谢的影响规律等问题进行探究很有必要。

首先,祝凌燕教授团队对太湖中各营养级的鱼体内PFASs的生物富集能力进行了模拟预测以及活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国产PFASs替代品F-53B的生物富集能力大于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同时发现了PFOS等物质在水生食物链中存在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突破了PFASs难以生物放大的观念。同时,祝凌燕教授团队基于水中PFOSA和PFOS异构体的组成,构建了鱼体内PFOS来源和鱼体中PFASs浓度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PFASs在水生生物种的富集和放大效应。活体实验表明PFASs更容易分配到肝脏、肾脏、血液等蛋白含量较高的组织中,并且首次报道了F-53B在虹鳟鱼和小鼠体内发生还原脱氯的现象。

其次,祝凌燕教授团队通过对普通居民和高风险区居民的全氟化合物外暴露和内暴露浓度的研究,发现人体主要从肉类中摄取PFOA(84.1%),从蔬菜中摄取PFOS(51.9%),确定膳食途径是人体主要的暴露源。为阐明食物组成对PFASs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利用小鼠实验确定了脂质是影响PFASs在食物中的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最后,祝凌燕教授团队进一步通过异构体组成预测了人体内PFASs的来源。针对PFASs的多途径暴露问题,构建了PBTK模型,并可以很好地预测PFASs的单途径暴露、多途径混合暴露和多次暴露情景。

报告结束后,郭良宏研究员对会议进行总结,在场师生积极提问发言。通过此次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展了我院师生的科研视野和深化了大家对全氟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计量大学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院

邮箱:cls@cjlu.edu.cn

地址:杭州市江干区下沙开发区学源街169号中国计量大学东校区方正楼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计量大学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80